京山縣城在七十五年前還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老縣城。在通往京山烈士陵園的道路旁,有一石雕地圖。這幅地圖注明“光緒八年繪”。那上面的浮雕清晰地雕刻著京山縣城完整的古城墻,城內(nèi)十八條大街二十四小巷,挨得很緊的古牌坊、古井、寶塔、龍神祠、文人坊、萬壽宮、紫霄宮、惠山書院、縣衙大堂以及錯落有致的亭臺樓閣,建筑崇偉、蔚為壯觀。看著這幅圖,你可以想象出當(dāng)時這座古城濃濃文氣中的淡泊和寧靜。
這座每一塊石頭都透著古老文化氣息的古城在日寇的一次轟炸中被夷為平地。
一位年輕的導(dǎo)游告訴我,京山古城遭劫被屠竟然與姓蔣的縣長有關(guān)。
這個縣長叫蔣少瑗,時任京山縣長并兼任縣抗日游擊司令及抗戰(zhàn)后援委員會主任。因為姓蔣,長得也有幾分像蔣介石,群眾戲稱他為“蔣委員長”。
一九三八年七月的武漢在日寇的進攻下日益吃緊,武漢保衛(wèi)戰(zhàn)全面拉開了架勢。距武漢只有一百五十公里的京山縣,地處大洪山南麓,東扼武漢,西達荊襄,既是交通要道,也是日寇關(guān)注的敏感地段。
處于高危時段的京山縣長蔣少瑗,出事前正在集中全縣區(qū)、鄉(xiāng)長及文教人員召開縣行政擴大會議,商議抗日事宜。國共合作的培訓(xùn)班也在京山不遠(yuǎn)的應(yīng)城縣剛剛開辦。那些日子,正好有不少小車進出縣城,傳說是國民黨總參謀長白崇禧路過京山去襄陽。我們可以作這樣一個近乎荒唐的推測:日本諜報機關(guān)掌握了正在指揮“武漢保衛(wèi)戰(zhàn)”的“蔣委員長”在京山召集重要會議的情報,認(rèn)為這是天賜良機,立即啟動應(yīng)急機制,制訂出轟炸京山的作戰(zhàn)方案,一切都在神不覺鬼不知中進行。
八月二十九日,也是農(nóng)歷閏月七月初五。這天的太陽像往常一樣從東方升起,熱辣辣地烘烤著那片古老的大地,京山古城的人們開始了忙碌的一天。八時許,天空突然出現(xiàn)九架銀灰色的飛機,正在老虎灶上燒水和小攤點上吃早點的人們,還沒反應(yīng)過來,飛機就開始投彈,第一波狂轟濫炸之后,接著是第二波、第三波……在這一天,日寇一共出動了五十六架次飛機,把一個只有七千人口的古城炸得稀巴爛,四華里長的土城墻只剩下了五米。其時,鬼子的飛機像長了眼睛,哪里人多就向哪里投彈。人們在此起彼伏的爆炸聲中驚恐萬狀,東奔西突,呼爹喊娘。一時間滿城血肉橫飛,生靈涂炭,多少無辜的百姓在血泊中倒下。屋脊、樹枝、墻垛上都落滿了人的肢體,其狀慘不忍睹。
縣長蔣少瑗一家也未能幸免于難。敵機轟炸時,蔣少瑗正在行政會議上作小結(jié)。其夫人攜十歲女兒從寢室跑到后花園藏于假山中,女兒當(dāng)場被炸死,其妻腹部受傷,疼痛難忍。她央求聞訊趕來的蔣少瑗給她一槍。蔣少瑗讓警衛(wèi)解決,警衛(wèi)不忍。蔣不得不拔槍補斃。其情其景,讓在場人無不落淚。
日寇轟炸中唯一幸免的是那座文峰古塔。塔建于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年)。當(dāng)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對當(dāng)?shù)乜瓶贾芯┥匠煽儾蝗缑鞔?、人文式微頗感納悶,“人皆以風(fēng)水缺陷為言”。告老還鄉(xiāng)的曾憲德等人,分團勸捐,籌措資金,舉全縣之力建成此塔。此塔建成第二年,甚為靈驗,曾憲德的長子曾慶蘭果真中了進士,現(xiàn)文峰塔上“青云直上”為曾慶蘭所題。
在京山古城灰飛煙滅的災(zāi)難中,文峰塔這樣一座直指蒼穹的宏偉建筑為何安然無恙?導(dǎo)游機靈地回答:“這還用問?一定是文曲星保佑唄!有了文曲星保佑,我們京山歷代文人輩出。”侵略者可以肆虐地炸掉古城的建筑,可以用鋼鐵的武器毀滅撕裂人的軀體,可以將一切生靈涂炭,但他們毀滅不了古城的文化,炸不斷延續(xù)千年的中華文脈。
正說著,我們來到了現(xiàn)代文學(xué)巨匠聶紺弩的詩詞碑林處。碑林由三亭三廊組成。碑林中央有一尊聶紺弩的古銅色雕塑。這尊雕塑與別的人物雕塑不一樣,聶紺弩不是立著,而是坐在椅子上,頭戴鴨舌帽,左手拿卷,右手握筆,雙眉緊蹙,臉部作深思狀。隨行的《中國旅游報》總編馬力先生,見到這尊雕像臉上布滿了肅穆莊重的神情,斜陽下他與聶紺弩“合影”。老馬說:聶老可是老一輩的大文人呀,他的雜文潑辣生動,思想尖銳深邃,有詩贊曰:冷眼對窗看世界,熱腸倚枕寫文章。他的雜文風(fēng)格與魯迅的幾乎可以亂真。
導(dǎo)游插話說,前些年,中央一位大領(lǐng)導(dǎo)來,京山給領(lǐng)導(dǎo)送了一些書休閑時翻閱。這位大領(lǐng)導(dǎo)別的書沒翻,唯獨把《聶紺弩全集》收下了。
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有聶紺弩其人,但不知道他在文壇上有如此建樹和威望,更不知道這位具有雄奇非凡人生的聶紺弩是地道的京山人。
京山自古就是一座有血性有脾氣有靈魂的城市。像聶紺弩這樣的志士仁人在京山幾千年的歷史畫卷上可謂星羅棋布?!躲筱缶┥斤L(fēng)》一文的作者京山縣委書記胡小國這樣寫道:京山的先民們用石缶播下一束最早的稻種,屈家?guī)X文化開啟了農(nóng)業(yè)文明的先河,使長江與黃河流域共中華文明的源頭;兩千年前的綠林好漢叱咤歷史風(fēng)云,改寫了人類的歷史;二十世紀(jì)初,京山的英烈們最先鼓勇?lián)u旌,轉(zhuǎn)戰(zhàn)江漢川野,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義,一舉砸爛了幾千年的封建龍廷寶座……
每年的八月二十九日,京山的上空都會響起凄厲的警報。京山人來到烈士陵園舉行不同形式的悼念活動,用來紀(jì)念那些在日寇轟炸屠城中殉難的同胞。
“八.二九”紀(jì)念碑上,刻著一首廣泛流傳于京山的民歌:八月二十九,敵機五十六,飛到京山城,就把炸彈丟,只炸得我同胞,死傷人無數(shù)。九月是重陽,逃難在外鄉(xiāng),男女老少無衣又無糧,日挨餓夜受涼,真正好悲傷!十月小陽春,武漢大退兵,武漢放棄京山難保存,只嚇得老百姓,東逃又西奔。參加新四軍,武裝老百姓。大家起來趕走鬼子兵,那時候才能享太平…
我默念著這首民歌,暮色在蒼涼的烈士陵園凝重起來。
原載《中國旅游報》2014年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