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我這都是用自家玉米喂出來的純土雞,每只四五斤重,18元1斤,要不要來幾只?”1月17日,在宋河鎮(zhèn)農(nóng)貿(mào)市場,來自該鎮(zhèn)發(fā)水河村今年65歲的村民蔣大哥正在叫賣。
挑選、過秤、算賬、付錢……隨著一單交易的完成,蔣大哥這才有時間聊天。
“年紀大了,外出務工也不現(xiàn)實,再說還要在家照顧正上學的孫子?!笔Y大哥一臉憨厚地說。
為了增加收入,蔣大哥和妻子年初購買了400多只小雞公苗,經(jīng)過一年時間的精心飼養(yǎng),可以上市了。
“算算成本,買小雞苗和預防藥,加上閹割費用和吃的玉米等飼料,一只大公雞的成本大約在30元上下;現(xiàn)在一只雞可以賣到七八十元,賺個成本沒有問題。”蔣大哥邊說邊算了算今年的收入賬,種田收入了近2萬元,打零工掙了1萬多,夏季捕龍蝦掙了5000元,加上養(yǎng)土雞收入近2萬元,還有孩子在外務工收入,“日子越來越好是真的。”蔣大哥充滿自信地說。
在宋河萬佳超市前的廣場上,來自該鎮(zhèn)高柳村的村民高大姐正在叫賣自家所產(chǎn)的荸薺。個大,通體泛紅,引得小孩子在攤前駐足。高大姐介紹說,高柳村有種植荸薺的傳統(tǒng),他們家每年都要種上畝把田的荸薺。“每年都產(chǎn)個2000斤,一畝地一年可以賣4000元左右,比種水稻強一點?!?/p>
除了年貨市場,宋河鎮(zhèn)某金融機構營業(yè)點也擠滿了前來存款的客戶,嚴嚴實實的口罩難以遮掩他們“年豐”的喜悅。筆者隨機問了一位正在等待辦理業(yè)務的年輕小伙。他說在建筑工地務工,兩口子吃了喝了用了,還落了近20萬,也沒有拖欠農(nóng)民工工資的情況發(fā)生,他說還是把錢存到銀行里安心。
如果說過年是一種儀式,那么年貨就是這個儀式的重要載體。人們對過年的感覺和期待,就在那滿滿的年貨里。不管形式怎么變,年貨就是“年味”,“年味”與“年豐”密不可分,那一份記憶與溫暖始終與人民的幸福同在。(吳晶 陳紅革)